在广袤的滇黔大地上,2025年“知行中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参与的同学们正用他们的脚步丈量山河,书写属于民大人的青春篇章。舞蹈学院2023级MFA舞蹈教育研究生向佳佳同学带领大家走进这场“滇黔非遗局”,让我们一起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出发前,赵松老师特意提醒同学们空出半箱行李,为的是把能带走的“干货”装满。如今看来,行李不仅满载而归,摄像机和笔记本也被塞得满满当当。这趟非遗之旅,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施洞镇,台江县芳佤苗族文化博物馆的木鼓一响,阿婆阿姐们便开始教起省级非遗苗族盛装踩鼓舞。旁边的小宝宝在鼓点的节奏中摇摆,毫不费力地跟上节奏,似乎“传承”并不需要强烈的指导,文化的根植已在他们的血脉中。
来到施洞镇非遗体验馆,学生们学习国家级非遗苗绣,体验着传统技艺的魅力。而在方召镇反排村,75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万政文老师的教学强度让人感受到课堂的紧凑与认真。万老师不仅教授五章舞蹈的动作,更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一传授给年轻的学子们。
沿着山路前行,南猛村的余正江老师用芦笙舞传递着苗族文化。小屋中,余老师一边吹奏芦笙,一边展示舞蹈,让同学们亲身体验非遗的活力。虽然学习并不简单,但那份对文化的热爱让每个人都深受感染。
随着旅程的深入,石林县的三弦舞也让我们见识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广场上,男女对跳的场景生动而热烈,每个人都在舞动中找到了共鸣。无论是穿裙子的还是高跟鞋的,舞蹈的魅力让每个人都愿意参与其中。
在昆明,实践团拜访了82岁的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马文静老师,她的精神与活力让人惊叹。马老师用舞蹈传递着对生态与文化的珍视,激励着年轻学子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这一趟“知行中华”的实践,让我们直面非遗文化最本真的模样。它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与时俱进的生命力。通过实践,我们接住了这份文化的星火,愿它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闪耀。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