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康志峰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在多本外语类与翻译类国内核心期刊连续发表重要学术成果,聚焦多模态口译学科建构、体认口译前沿动态、情绪智力与认知灵动性对口译绩效的影响、中央文献翻译中的体认创造性探赜等多个研究方向,为我国口译领域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在《外语教学》(CSSCI)2025年第4期中,康志峰教授发表的《情绪智力与认知灵动性对口译绩效的影响机制》一文,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情绪智力和认知灵动性对口译绩效的影响机制。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认知中情绪智力对口译绩效的正面影响假设,为口译实践和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康教授指出,译员需通过“阶段特异性资源分配”优化认知灵动性,同时认识到情绪智力在压力下的“双刃剑效应”,以实现最佳的口译绩效。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口译学的实证研究,也为口译实践中的译员培养提供了科学指导。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高水平的国际传播能力在AI时代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2025年第4期的名家论坛栏目中,康志峰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与多模态口译学科建构》的论文。他提出,培养兼具“全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五种思维意识和“现场直播、资源整合、时事采编、国际语译、国语外译”五种传播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是增强我国AI时代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
展开剩余57%文中提到,尝试建构多模态口译(MI)学科体系,以“实践—教学—研究”(PTR)为一体的学科建构模式,推动口译实践、口译教学和口译研究的日臻完善。这一创新性的学科建构理念,不仅丰富了口译学的理论内涵,也为口译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框架,为我国口译人才走向国际舞台中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翻译研究与教学》(CSSCI)2025年第3期中,由康志峰教授撰写的《体认口译学:回顾与展望》一文,深入探讨了体认口译学的形成、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他认为,体认口译学关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体认机制,通过融合体认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推动口译学科的发展。这些前沿动态不仅为口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向度,也为实践中的口译教学和职业发展带来了新启示。
此外,康志峰教授与其博士后宫宇航在《翻译研究与教学》(CSSCI,2025年第3期)发表的《中央文献翻译中的体认创造性探赜》一文,从体认视角对翻译创造性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认知阐释,指出转喻与隐喻是其中两种核心运作机制,普遍存在于中央文献翻译中。该研究不仅消解了语言对比层面所预设的翻译创造性“彼岸世界”,弥补了中央文献翻译领域中创造性研究的不足,也拓展了体认翻译研究的学术内涵与思想维度。
作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的领军者之一,康志峰教授长期深耕口译与国际传播领域,其成果多次发表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与实践指导价值。此次多篇核心期刊论文的集中刊发,不仅体现了其团队的科研实力,也反映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外语与翻译学科建设方面的持续投入与突出成效。
近年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完善科研支持机制,鼓励教师深耕学术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康志峰教授的系列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口译与国际传播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为培养更多适应AI时代需求的高水平国际传播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我国口译学科发展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贡献“龙外智慧”。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